?“成绩殊不易,未来更可期。”3月5日上午,十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说成绩、话挑战,定目标、谈任务,引发云南代表委员热议,激发起强烈共鸣和共识。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
?增信心?“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继续优化、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2021年,我国发展又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交出“十四五”开局之卷。
?“过去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取得的巨大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杨军代表表示,“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增强了发展的底气和信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新的一年我们一定会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回顾过去一年,我国发展面临多年少有的复杂严峻局面和诸多风险挑战。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稳固、国内外形势变化带来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代表委员们对报告中的“殊为不易”一词印象深刻、感同身受。
?“到今年是第五次听李克强总理作报告了,感受一年比一年深刻。”谌爱东委员说,过去一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引领下,我们扛住了严峻复杂的诸多风险挑战,全面完成了各项经济指标和目标任务,并在疫情防控、经济建设、创新能力、改革开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显着成效,这些成绩令世界瞩目、令人民满意。“我同时感到,报告部署2022年工作,强化了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从9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需要着力解决推进的重点工作,政策引领强、措施任务实。”特别是报告中强调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好国家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的作用,这让长期在农业科技领域耕耘的谌爱东备受鼓舞。
?“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罗珺代表说,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这句话特别提气,听了非常振奋信心。展望未来,我们一定能应对挑战、克服困难,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暖人心?紧扣人民关切出实招
?“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使群众就近得到更好医疗服务”“加强民生兜底保障和遇困群众救助”“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代表委员们注意到,报告中对于民生的内容非常暖心和实在。
?“今年的报告提出,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虽然‘30’和‘5’看起来不是很大的数字,但背后意味着巨大的财政支出,是很大的力度和决心。”蒋立虹代表说,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今年报告的一大亮点。“作为一名来自医疗卫生系统的代表,回到工作岗位后我将做好政策宣传和落实工作,为提升医疗公共服务水平作出应有的努力。”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完善叁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强化未成年人保护……杨照辉代表说,报告在解决“一老一小”的问题上提出了很多举措,这些都是老百姓最关切的问题,下一步一定要把这些惠民政策落实到位。
?代俊峰委员说,过去一年里,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老百姓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与日俱增。在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稳步推进,青山绿水“擦亮”了云南的生态名片;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少数民族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相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心关怀下,云南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都会逐步变为现实。”代俊峰希望中央把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点,在扶持产业、夯实基础、培育文化等方面给予云南更多政策支持和积极引导。
?谋发展?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稳”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之一。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挑战多,只有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才能行稳致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完善减负纾困等政策,夯实经济稳定运行、质量提升的基础。来自公司的陈科含代表对此特别关注。
?“现在不应再把骋顿笔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要更注重提高发展质量,注重民生保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陈科含表示,报告提出今年新增财力要下沉基层,主要用于落实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政策导向特别给力和提气。
?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才能激发更大的市场活力。结合当前我省正在开展的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张慧代表表示,云南应发挥自身优势,抓住中老铁路开通和搁颁贰笔落地等机遇,拿出更加有力的举措,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田静委员拿出自己今年准备的提案,把这句话加了进去。“非遗离不开保护和传承。但保护要沉下心对项目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技艺做深入的挖掘和整理,不能让传统技艺埋在土里或供于高堂,应该融入生活与市场需求。”田静对此建议,由文旅部门、教育部门协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在职业院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加强非遗专业建设,形成可供借鉴参考并具有普适性的实施方案,让更多乡村青年通过学习传统技艺获得一技之长,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解决就业创业问题,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