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一是推动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鼓励面向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机制。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锻长板,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加强新技术新产物创新迭代。支持公司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薄弱领域,加快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强化传统制造业基础支撑体系。实施卓越质量工程。
二是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推动产业数字化。支持重点行业建设“产业大脑”,汇聚行业数据资源,推广共性应用场景,服务全行业转型升级和治理能力提升。
叁是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制修订一批低碳、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标准,促进资源节约和材料合理应用。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一是强化市场引领作用。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持续扩大新兴产业市场空间、丰富应用场景,加速新兴产业规模扩容和技术迭代,推动更多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为支柱产业。抓住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新产物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推动构建品牌引领、创新发展的新的全球产业链。
二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在先进制造业中的应用扩散,形成两者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建设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在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叁是优化政策支持。深入认识新兴产业全生命周期成长规律,重点聚焦前端创新环节提供更大力度支持,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把新兴产业发展与扩大内需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需求侧创新手段作用,把握好财税等支持政策的力度、节奏。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加强标准引领,鼓励技术创新和公司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一是加强前瞻谋划部署。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打造未来产业瞭望站,利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技术精准识别和培育高潜能未来产业。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引导地方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发挥前沿技术增量器作用,瞄准高端、智能和绿色等方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新动力。
二是提升创新能力。面向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作用,加强基础共性技术供给。鼓励龙头公司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集聚产学研用资源,体系化推进重点领域技术攻关。推动跨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创新,加快颠覆性技术突破,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叁是构建产业生态。加强产学研用协作,打造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构建大中小公司融通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强化全国统一大市场下的标准互认和要素互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构建产物配套、软硬协同的产业生态。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的生产力,是生产力中最具有活力、牵引力、竞争力的部分。只有做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从根本上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奋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守正创新的精神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开拓中国发展新境界,不断为人民创造新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