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板块Business
“端午到,换肠肚。”清晨6点,普洱市区五一路的中药材集市已热闹起来。中药材摊位沿街排开,绵延上千米,成为我省规模最大的“草药一条街”。鸡刺根、小红蒜、重楼、何首乌、理肺散,种类繁多的中药材令人目不暇接,空气中弥漫着草药香。按当地习俗,人们在端午这天采购中药材,以药入膳。
比菜市场烟火味还浓的“药市”,在民族医药丰富璀璨的云南比比皆是。目前,全省中药资源达8875种,其中药用植物特有种类1562种,占全国的49.59%。以多样品种为基础,全省实施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叁年行动,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截至2023年底,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30.48万亩、综合经济总量1650亿元。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产量、农业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云南成为全国品种最多、产业规模最大的道地药材主产区。
发挥中药材资源及地域优势,云南持续发力推动种植提质、完善中医药全产业链、强化科技赋能、强云药品牌,打造中医药旗舰产业。
好山好水育好药
雨后初晴,通海县四街镇玉溪玉浦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林下天麻种植示范基地里,满是泥土和植物的芬芳,茂密的森林为天麻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里是良种繁育区,我们公司和西南林业大学共同选育的‘林麻1号天麻’,被云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良种,是云南省目前唯一经过认定的天麻良种。”公司负责人介绍,“滇中天麻之所以口感好、天麻素含量高,良种、良法缺一不可。”
云南素以“植物王国”着称,更有药材宝库的美誉,中药材资源得天独厚。“特有的地理优势和气候优势让全品类中药材都能在云南种植,且扎根云南后品质都不亚于甚至优于原产地。”云南中药材产业协会会长介绍。然而,长久以来粗放的发展方式,导致中药材存在种植不规范、质量不可控、产量不稳定等问题。
立足富足的资源优势,全省建强繁育体系、做强优势品种、推进规范化建设,全力推动中药材种植提质。省级药用植物滇中种质资源圃、省级叁七种质资源圃、省级药用植物滇西北种质资源圃等种质资源圃(库)建立成型,天麻、灯盏花、重楼等10余种不同中药材种质的上万份材料收集入库,103个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建成运行,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同时,全省上下进一步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强化道地药材生产管理,促进中药材种植(养殖)规范化发展。深入推进中药材骋础笔(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地建设,创新建立全国首个省级骋础笔无纸化申报平台,促进中药材产业规范化发展。截至目前,全省有5家公司的13个基地通过骋础笔基地评价,全省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养殖)面积达200万亩。
走进云南白药太安基地示范种植园,各类中药材生机盎然。按照骋础笔标准进行种植和严格管控,中药材的品质与安全性得到保障。药材库里,整齐摆放的中药材即将运往全国各地,每个品类均有“身份证”,扫码即可知道该批次药材产地、加工所有信息。中药材溯源体系的建立,推动种植业建立起长期、稳定、优质的标准。“丽江市政府与云南白药共建的丽江数字中药材产业平台,涵盖了多种道地药材品种,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除了建设骋础笔基地外,我们还与当地农户合作,采取订单种植、保价收购的方式,确保药材的品质和产量,形成规范化种植。”云南白药集团负责人介绍。
民族医药“长”出产业链
2015年,我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在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称为“中国给人类最大礼物之一”的青蒿素及其主要衍生物蒿甲醚再次令国际瞩目。这份“礼物”与云南关系密切,作为全国最大的蒿甲醚生产基地,云南也是最早实现大规模提取青蒿素的地区,青蒿用清水冲服的方法来源于云南民族医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云南民族医药源远流长,从早于《本草纲目》140多年的《滇南本草》记载,到苗医罗叁使用灯盏花素治疗卒中后遗症,傣医波埋扁用“灯台叶”止咳平喘、用“锡生藤”麻醉止痛,云南民族医药在民间佳话广传。
药企的发展历史同样悠久,始建于明朝的昆中药,拥有640余年的中医药发展史,是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全球最古老的制药公司”。现在的昆中药是昆药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品牌资源与产物资源,致力于打造成为精品国药领先者。家喻户晓的云南白药,最早发端于彝药。1902年,云南民间医生曲焕章在传承彝药的基础上研发了“白药”——其命名来自彝语直译,曲是彝姓,是“白”的意思,云南白药,也就是云南曲氏药。在用药方法、药物剂型和品种方面有着鲜明民族性和地域特色的云南白药,如今成为了云南生物医药的龙头公司,市值在中药行业础股上市公司中排全国第二。
经过发展与积累,目前,全省规模以上中药加工公司达139户、营业收入277.8亿元;评选出赛诺制药、华信叁七等56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公司;认定云南白药、昆明贝泰妮等6户公司为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公司,中医药公司更多、更强、更活。
“将云南中药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和区域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优势是百年白药的重要使命。”云南白药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云南白药集团相关负责人说,发挥龙头公司链长功能,云南白药全力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协同发展,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在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联合乡落水洞村昆明鹏祥农业有限公司的趁鲜加工厂里,中药材清洗设备马力全开,经过清洗后的中药材天南星露出“真颜”,一排排整齐晾晒在厂内。工厂另一边,晾晒着已经按照药厂需求完成切段的续断。“公司主要从事续断、云木香、天冬种植,并且在当地进行初加工,目前市场需求量和行情比较平稳。”负责人介绍,“新品种培育成功能为今后的市场竞争培育新的发展优势。”
昆明高新区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缩影。1992年成立至今,经过30余年的重点培育,昆明高新区形成了全省集聚度高、品牌特色突出、创新力强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生物多样性—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承载区,先后获批国家生物医药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云南省“成长型制造业集群”等荣誉称号,位列2023年赛迪顾问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百强榜第17位。2023年,园区生物医药实现营业收入545亿元,约占全市的40%、全省的20%。
在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对于2024年度中小公司特色产业集群名单的通告》中,云南省文山市叁七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成为全省唯一入选集群。从“野草”到药材,从药材到药品,“土特产”文山叁七的生态价值、资源价值、经济价值得到充分彰显。目前,文山市形成了集叁七标准化基地、原产地交易市场、精深加工、科技研发、行业管理于一体的叁七全产业链发展体系,为文山打造叁七千亿产值奠定了坚实基础。
放眼全省,楚雄高新区中药配方颗粒产业迅速崛起,文山叁七产业园区叁七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成链集群,腾冲经开区中药材加工、中药日化产物及特色保健品差异化打造补齐市场短板。随着精准招商的实施,国药、上药、华润叁九等一批知名公司落地云南,加强中医药产业链上下游公司合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带动全省中医药公司发展。从传统的中药材、饮片到中成药、日化等现代中医药产物,全省中医药产业链越来越完善,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新引擎启动新机遇腾飞
“在曼谷设立公司是我们真正意义上实现美妆出海的关键一步,贝泰妮集团将以泰国分公司为基地开拓泰国本土市场,辐射周边东盟国家进而进军欧美市场。”集团董事长助理、公关总监介绍。作为“生长”于云南的中国美妆头部公司,贝泰妮集团利用云南特有植物青刺果、滇重楼等,开发中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效性护肤品“薇诺娜”,打破国外同类产物对中国市场的垄断。今年,贝泰妮集团正式在泰国设立全资子公司,全面开拓海外市场。
近年来,随着“潮”起来的中医药不断圈粉年轻人,“一带一路”中医药服务贸易带动传统医药共同发展等,中医药产业的市场潜力逐步得到释放。康美中国中药材价格(月)指数显示,2023年年中至2024年年中,指数走势呈痴字形。今年以来,指数持续上涨。今年7月,指数创历史新高,达到2245点。
立足资源优势抓住发展新机遇,云南瞄准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对推动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扶持发展民族医药等工作作出部署,对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强化科技赋能等工作作出安排,全力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今年6月召开的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现场推进会强调,中药材产业是云南特色优势产业,是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要坚持公司主体、党政服务、科技助力、金融加持、媒体推广“五方协同”,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推动全省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
2023年11月18日,在云南省第八届中药材产业科学发展交流会上,正式发布了“十大云药”,叁七、滇重楼、灯盏花、铁皮石斛、砂仁、天麻、云茯苓、云当归、云木香、滇龙胆成为“十大云药”品牌支撑品种。由“十大云药”往下游延伸的产业链商机无限、虚位以待,为云药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围绕云南中药材产业发展优势和特点,按照链主牵头、省地联动、部门协同的模式,10月中旬,“投资云南”系列投资对接活动将聚焦中药材产业延链强链补链,邀请更多省内外公司参与云南中药材产业发展,力争在推动云药国际化、标准化、品牌化上实现突破。
新引擎启动,新机遇腾飞,当下的云南将继续发挥优势,持续推进良种育繁、大力推进中药材骋础笔、加强品牌矩阵建设、加快“数字云药”打造、着力延链补链强链,邀请更多市场主体共商共享共建中医药产业。